對不起,你越合群,混得越差
當你不盲目合群,忠於內心時,才是你進步的開始。
過於合群的人,更容易迷失自己
朋友大飛最近剛入職一家體育公司,團隊裡男生很多,中午午休前都聚在一起打遊戲,下了班經常到飯店小聚,週末也要相約看比賽。
而大飛並不愛跟人交流,不沾菸酒也不打遊戲,閒下來更願意到圖書館。
入職3個月,大飛的業績很出色,但他總感覺與團隊格格不入,沒有跟大家打成一片,覺得發展會受限。
為此,大飛很苦惱,找我說,“是不是不合群的人晉昇機會很少,是不是應該混到他們圈子裡?”
我沒有回答他,而是給他發了一個截圖,截圖內容是插坐學院公眾號後台一個用戶的留言。
“我不合群10年有餘。她們在吹牛,我在學習;她們在玩,我在學習;她們吃飯,我依然在學習,她們睡懶覺,我也在堅持學習。終於有一天突破了,“秒殺”了門店最厲害的人。我一直不合群,但努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
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但是過於合群的人,往往也更容易迷失自己。
《烏合之眾》裡說: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智力就嚴重下降,為了獲得所謂的認同,願意拋棄是非觀念,用智商去換那份讓人感到安全的歸屬感。
太多的人,在群體中忘記了自己是誰,迷失了自我,因為在群體中並不需要思考和判斷。殊不知,思考和判斷決定了一個人的成長上限。
所以,請別讓刻意的合群,迷失自己。
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往往是獨處的時光
知名作家李敖曾在《讀書人》綜藝節目中口吐真言:
“我是單幹戶,不與朋友來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16個小時。”熟悉李敖的人都知道,李敖性情孤僻,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寫作。
李敖的生前,每週7天,他有6天把自己關在台北山上的寓所裡。每天寫作16個小時,睡5個小時,感覺吃不消的時候,就隨時隨地瞇一會兒。
很多人認為李敖晚年是孤獨的,但李敖本人對於“獨處”早已悟透。
他曾在《李敖有話說》節目中說道,“一個人要想有一點點成就,或者想發展自己,一定要有更多獨處的時間。”
“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往往一個人的時候就慌了,他一定要跟大家攪在一起,或吃或玩或唱歌,離開團體便不能活了。”
節目中李敖還舉了身邊的例子。
“ 當我大學畢業做預備軍官時,來到陸軍第十七師做排長,當時的副連長就是一個完全不敢獨處的人,每次上廁所都必須叫士兵陪他一起,而且到廁所裡也要一起。當然,這樣不敢獨處的思維習慣,也導致他在部隊裡指揮不力。”
“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獨處時間,才是他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基本條件。因為只有獨處,你才能進入知識世界,從中得到的樂趣和深度,是在聊天、喝酒、唱歌時無法得到的。”
“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正是有瞭如此多的獨處時間,李敖才有了100多本文筆犀利的著作,其中前後共有96本被禁,創下歷史紀錄。個人也被西方媒體評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之一”。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時,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獨處時,你才會更加篤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因為真正拉開你與他人差距的,往往是獨處的時光。
每一個向上的“突破”,最開始都被認為是“不合群”
山本耀司是時裝界日本浪潮的設計師和新掌門人,但用他的話來說,他一直是個“不合群”的人。
1944年,山本耀司的父親在戰爭中去世,彼時的山本耀司還不到1歲,他的童年在母親一人的撫養中長大,這也使他養成了“獨立”甚至“叛逆”的性格。
60年代的日本,各種學生運動頻發,而山本耀司從未參與其中。“很多學生只是一時興起,他們隨波逐流,總是等著別人來'帶路'。
嘴上說自己叛逆、很酷,其實只是為了找存在感。 ”而從大學畢業後,山本耀司放棄日本慶應大學法學高材生的身份,頂著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選擇進入東京文化服裝學院學習時裝設計。這是他內心反叛精神的第一次迸發。
此後的10 多年裡,他憑藉對材料的獨特運用,以線條流暢、反時尚的設計風格,在日本漸漸有了聲譽,但因為“離經叛道”而漸漸受到排擠。
時間來到1981年的巴黎時裝週,在這場山本耀司的處女秀上,他設計的服裝給當時時裝界帶來了極大震撼。
因為當時的歐洲美學體係是,“剪裁精緻、色彩高雅、造型對稱”,而山本耀司的作品,則是“粗糙感十足、無彩色的黑色系、寬鬆的造型”。
每一次打破常規的突破必然會引來質疑,《衛報》也曾刊文,“ 在那之前,巴黎從沒有過那種黑色、奔放、寬鬆的服裝,它們引起了關於傳統美、優雅,甚至關於性別的爭論。”
直到現在,日本國內也不承認他的作品屬於“日本風格”,他創立的時尚品牌也多次出現過虧損。
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山本耀司。如今的他,已成為世界著名設計大師。
就像山本耀司說的那樣,“ 我不被理解,也不需要被理解。對我來說,通過服裝表達出自己想說的話,這就是成功了。做自己,你不需要合群。”
所以,如果一個人為了掩飾自己而過於合群,這樣他只會失去創造力,失去很多嘗試的機會。因為,每一個向上的“突破”,最開始都被認為是“不合群”。
不強求合群,才是真正進步的開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北大荒有一位非常“不合群”的男知青。別人打牌的時候,他在記單詞,別人睡懶覺的時候,他早起讀英語。
同行的知青都不喜歡他,覺得他是裝深沉,假正經。
為此,上面的領導專門找他談話,告誡他“你一定要合群,不然會被其他人排斥的”。
他不聽,繼續一邊幹活一邊鑽研學問。即便學習氛圍不理想,他也在堅持閱讀,從而打下了紮實的文學基礎。
8年知青歲月後,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他憑藉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為一名25歲的“高齡”學生。
後來,這個男知青憑著出色的英語水平和文筆進入了外交部工作。剛工作時,他就開始為國家領導人寫講稿,文章更是得到時任總書記胡耀邦的讚賞。再後來,他當上了外交部部長。
這名男知青就是王毅。
有一句話放在這裡很合適:英雄,永遠是孤獨的,只有小嘍囉才扎堆。
不強求合群,才是進步的開始。
當你不強求合群,願意給自己留出更多獨處時間時,願意一個人去思考時,或許就是你開始進步的時候。
無論如何,在最年輕的時候,要學會獨處,不要強求合群。因為那些有成就的人,無論表面看起來多麼“合群”,內心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世界。
真正優秀的人,大多都不太合群。拒絕盲目“合群”,才是真正進步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