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吃飯總是剩一口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
吃飯剩一口,能給我們帶來“富足感”
“富足感”屬於精神層面的概念,是個體對於所擁有物質的滿足。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於是人們會希望自己所擁有的物質水平超出需求,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
具體而言,當我們碗裡還有剩飯時,就意味著我們不是飢腸轆轆的要吃完所有的食物,而是食物的供給量超過了我們的需求,所以才會剩下一點。這種心態可能是無意識產生的,我們剩飯時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這種想法,可它確實存在於我們潛意識中。
這種對於“富足感”的需求也會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如,與朋友聚餐吃串串時,你會發現到最後鍋裡總剩了那麼一點食物沒人吃,並且也剩的不多,但是就是沒人願意吃完最後的那一點,這背後其實也是這種對於富足感的心理需求。如果把鍋裡吃的一點不剩,就會顯得像很久沒吃過飯一樣。
為了獲得獨立感、自主感
心理學家指出,吃飯總是剩一口其實是我們為了獲得獨立感、自主感下意識採取的行為。在我們小時候,大多都經歷過被父母要求吃完碗裡所有的飯,如果剩下了飯菜,往往還會受到嚴厲的批評,這種經歷是壓抑的,因為無法獨立,我們不得不遵從父母的命令,難以反抗。
而這種壓抑感一直延伸到我們成年後,使我們潛移默化的會釋放出童年時期受到的壓抑,去反抗這種吃飯必須吃乾淨的規則。因此,有的人會故意將飯剩一口,從而去對抗童年時期因為規則產生的壓抑感。通過這種做法,他們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他們可以不用遵循所有規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獲得一種獨立感、自主感。
不拘泥於細節的性格
很多時候,並不是人們故意不吃完,而是壓根沒注意到自己還剩了一點飯。這種人往往做事大大咧咧,不會過於計較細節。這種性格也體現在了他們的生活中,比如吃飯的時候,他們壓根就不會去注意到底有沒有吃乾淨,反正吃飽就行了。
這種人往往比較容易相處,性格也很隨和,不會和你去計較,也不會糾纏,他們的處事態度就和他們吃飯的行為一樣,是隨和大氣的。
總的來說,吃飯總會剩一口屬於一種正常的人類心理,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把碗裡的飯吃得乾乾淨淨的。這背後可能是由於對於富足感的追求,也可能是逆反心理的作用,或是壓根就不糾結這些細節。不過,通過吃飯這件小事,確實能間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