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之間,不必靠太近,不用離太遠,離職後,才是朋友
職場上能夠結識到好朋友嗎?這個問題很難用“能”和“不能”來回答。 我們很難對“好朋友”進行準確界定,你眼中的肝膽相照,未必是別人心裡的情同手足,有人認為私交甚好就是好友,職場身份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有人認為同甘共苦才算真的朋友,職場就該互相扶持,還有人認為,這四個字組合在一起就代表偽善和勾結。
我曾經問過我姐,現在回想剛工作的時候,有哪些很慶倖和很後悔的事情,沒想到,她說這兩個竟然是同一件事。 十年前剛參加工作的我姐,去了一個陌生的大城市,那裡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
幸運的是,和她一起入職的幾個人很快就成了朋友。剛走出校園的一群小白,特別稚嫩真誠,平日一起工作,週末一起出遊。
我姐說,如果沒有那幾個朋友,她很難想像初來乍到的日子,得有多孤單。 工作第二年,因為踏實肯幹,我姐成了第一個被提拔成專案主管的人。
換了身份,作為項目主管再去經營和審視這份友情,事情不一樣了,期待的默契始終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友情綁架”。
私下關係太近,常常沒法挑明去批評團隊成員的拖延行為,結果屢次遭到客戶投訴;私交太好,明明不屬於主管做的事情,別人撒個嬌、吐個槽,我姐馬上任勞任怨,本該站在全域考慮問題做管理,卻深陷大小具體執行裡不可自拔。
這樣的問題很多,即便嘗試私下溝通,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似乎總有很多部分,作為朋友,你就該理解,他就該被理解。而這些放在工作裡,都是影響績效的阻力。
就這樣拉扯了大半年,經手的專案一個個被延誤、擱置,作為負責人,我姐只能辭職。工作沒了,友情好像也沒剩下多少。 我姐說,“我那時候太年輕,初到一個陌生城市舉目無親,很容易過分在乎僅有的溫暖。
原來大家一起進公司、平起平坐,後來我當了主管,權力平衡打破了,你怕別人覺得你晉升不念舊,所以好多時候工作中不能接受的做法,因為對方是你的好朋友,你就得嘗試理解,還要把它們合理化。
你要表現出不理解呢,對方埋怨你,其他人也會表現出一副‘你變了’的樣子,一來二去,工作肯定是做不好啊。” 我姐是一個為人很真誠的人,以前她的好朋友都說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
進入社會後,她的踏實和勤奮確實一如既往,但是在為人處事上卻不夠成熟,被私交綁架、把工作搞砸,反過來,當然也無力維繫那脆弱的友情。 後來我姐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就:堅決不和同事做朋友。
我問她,是不是不相信職場裡能交到好朋友,她說不是,這一點她從來不懷疑,但是她想先把工作做好,至於朋友,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順其自然。
後來我姐當了高管、出來自己創業當了老闆,都還是堅持這個原則。 所以, 距離很重要,分寸感很重要。對距離分寸的拿捏,是職場人走向成熟的必修課。
我們每個人都是刺蝟,這身上的刺就代表著個性,是區別於他人的標誌。
這一身的刺也是我們保護自己、尋求獨立空間的天然屏障。 生活在叢林裡的刺蝟,就好像職場裡的我們,當遇到嚴寒和危險,刺蝟們需要抱團取暖或者同仇敵愾,於是選擇靠近彼此。
起初一個勁兒地想要靠近,卻忘記與生俱來的刺會刺痛別人,別人的刺也會傷害我們,疼痛讓人清醒,也開始彼此遠離,但是離的太遠就變成了孤軍奮戰,失去來自外界的溫暖和團隊作戰的底氣,當外敵入侵或者天氣更冷的時候,孤身一人某些時候就意味著出局,選擇群居就成了宿命。
距離太近的反例就是我姐那樣,最後本職工作做不好,朋友也留不住。距離太遠呢,一切公事公辦的樣子,少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太多時候,職場是相互攙扶才能走過的泥濘,缺乏瞭解、信任和認可,合作自然少了底氣。
於是再一次靠近,再一次嘗試。距離近了疼、距離遠了冷,終於有一次,在不近不遠的距離裡,避免刺痛與被刺痛的同時,溫暖和協作又可以同時擁有,沒錯,這個距離剛剛好。 剛剛好的距離適合刺蝟,也適合職場中的我們。
不管是老闆和員工,上下級還是平級別同事之間,關係太近和太遠都不如那個剛剛好的距離,大家都舒服。
這就是刺蝟法則想告訴我們的:職場需要的是“親密有間”的關係,親密指向信任,有間指向獨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獨立思考,在獨立完成後的團隊協作,一切都離不開我們給彼此的剛剛好的恰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