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見識的人?

從外部條件來說,要為自己創造看到、聽到更多的機會。從內部條件來說,就是要通過深度思考,把所見所聞,加工轉化為自己的洞見。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不莫名警惕陌生人,讓朋友圈越來越優質

我是羅輯思維的忠實粉絲,聽了有三年多。

我發現羅胖在節目裡,會經常提到自己向某某朋友,請教了某個問題。

比如,有一期節目說:“有一次我和柳傳志先生聊天,我就請教他,創業公司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

再有一期節目的開場白是:“最近認識了一個人,叫王瑞恩,他是美國一家檢察院的檢察官,我請教了他一個法律問題...”

在知識就是力量的節目中,以及每年的跨年演講中,羅胖也會提到自己向朋友請教某個問題的經歷。

最開始的時候,我會很詫異,心想,這麼牛了,還要向別人請教嗎?再後來,我越來越羨慕,羅胖有這麼牛的朋友圈,對非自己領域的知識,能夠隨時請教該領域的大牛。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這就是給自己創造聽到更多的機會。聽到大牛的見識,再經過加工,轉化為自己的見識。

還有比這更快的漲見識機會嗎?也有,比如去聽相關的課程,跟著老師學習等等,但這些遠遠沒有你親耳聽到,吸收的更徹底。

因為你能隨時和朋友互動,交流,這是見識轉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自己就有親身體會。我在兩年前認識了朋友大鎚。他年紀輕輕,見識之廣卻異於常人。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兩年前,我是一個買課程都會被當韭菜收割的小白。兩年後,很多人和我交流,都會說你真有見識,你的思考很有深度。

這兩種反差的背後,離不開大鎚的助力。因為在兩年的時間裡,我經常向大鎚請教各種問題。

有一段時間,我很焦慮。起源於看到新聞說,騰訊推出了寫稿機器人,一天能寫2000篇,阿裡媽媽推出智能文案機器人。人工智能來襲,寫稿機器人都出來了,我的寫作之路,又該何去何從?

向大鎚請教時,他說:

任何時候,讀書的能力,都是未來不會變的第一競爭力。所以,我們應該做得,是盯著自己到底有沒有在堅持讀書,堅持輸出讀書的內容。盯著這個原則,我們就永遠不會被淘汰。

這次交流,讓我牢牢記住了一點,不管如何風雲變幻,有些底層能力,永遠是剛需。

我擁有了這條見識後,在之後的做事中,再不會焦慮,更重要的是能抓住哪些是不變的能力。

很多人可能會問,我身邊沒有這麼牛的朋友,怎麼辦?很簡單,那就出去找。方法有很多。

比如,參加大牛開的課程,大牛組織的學習共同體,私房課,參加一些活動等等。在共同學習和活動中,除了結識老師之外,我們還能結識其他優秀的同伴。

這是我們優質朋友圈的最好來源。我認識大鎚,就是參加了他的寫作課,之後我又成為了大鎚招募的“鎚煉俠”,寫聽書稿。

同時,又和其他的優秀鎚煉俠成為了朋友。

美國社會學家Herbert Gans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比較了波士頓工薪階層和精英階層的文化差異。

他發現工薪階層的一個特點是,只相信自己的親友,重視熟人關係,對陌生人有一種天然的敵意。

他把這些人稱為“都市村民”,住在都市裡,卻仍然是村民思維。

中產和精英階層的人,則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

你想成為有見識的精英,先要放下對陌生人的莫名警惕。

找到和牛人做朋友的機會。

從陌生人開始,逐漸成為朋友。

如果你擁有優質朋友的數量越來越多,你就越來越可能擁有不凡的見識。這些見識,會成為你成長的強大助推劑。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要低頭趕路,更要抬頭看路

1825年,火車這個物種剛剛出現的時候,引來的嘲笑,遠遠超過了讚揚。

有很多農場主,會駕著馬車,和火車賽跑。

當他們把火車比下去的時候,會舉杯慶祝,滿心滿眼裡都是對火車的不屑。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

馬車早已成為歷史,火車成為交通工具中的主流。

可想而知,那些嘲笑火車的人,一輩子,也只能止於駕駛馬車。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有些人,永遠比其他人走得快,為什麼?是他們做事的能力異於常人嗎?是他們原始條件就得天獨厚嗎?

這些原因都有,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些走得快的牛人,既懂得低頭好好走路,更知道要時刻抬頭看路。

所以,他們不會被時代的滾滾浪潮,拍死在沙灘上。

抬頭看路有多重要?

《阿裡鐵軍》這本書裡,提到早期阿裡巴巴有一個競爭對手,叫環球資源。環球資源是一家老牌公司,有30多年的歷史。

當時的CEO韓禮士,非常看不起B2B網站,他說:“供應商和買家,還是喜歡傳真機,因為既便宜又方便。”

結果怎麼樣了?環球資源在爭奪市場中,儘管也非常努力,卻依然敗得一塌糊塗,因為他們從不抬頭看路。

現在,我們有幾個人知道環球資源?於我而言,真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而緊跟著時代的阿裡巴巴,早已成為了巨無霸。

只顧埋頭走路,對新生事物毫不猶豫地拒絕,人的視野所能容納的世界,一定是越來越小,那見識自然也就越來越少。是的,見識也是會衰退的。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前段時間,在一篇《六年間,被微信公眾號改變的命運》的文章裡,我看到了很多熱血沸騰的故事。

6年前,微信公眾號這個新物種橫空出世。

當時在《南方都市報》工作的咪蒙,黎貝卡,她們分別創立了自己的公號“咪蒙”,“深夜發媸”。在國企朝九晚五的沙小皮,創立了“視覺志”,在公司做設計的林少,創立了“十點讀書”,記者王曉磊,創立了“六神磊磊讀金庸”...

對新生事物保持敬畏和好奇,願意下水去嘗試的這一大波人,到今天,他們有的已經坐擁千萬粉絲,無疑是妥妥的人生大贏家。而那些認為公號成不了氣候的人,如今又在哪裡?

馬雲說過一句話,任何一次商機的到來,都必將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

沒有見識,只顧著低頭趕路的人,會完完整整地經歷這四個階段。

而那些見識的人,因為時刻抬頭看路了,所以他們在新物種剛剛誕生起,儘管也看不懂,卻不會看不起,看不上。他們知道了解新物種的最好辦法,是挽起褲腿直接涉水。然後在和新物種的不斷互動中,成為獲益者。

赫拉利在《今日簡史》裡說:

就算某位40歲的沃爾瑪收銀員,靠著驚人的努力讓自己改頭換面,成了無人機駕駛員,也很有可能在10年後,因為無人機也自動化了,而必須再次改頭換面一次。

時代會變化得越來越快,新物種也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抬起頭,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就努力去看見。看見了,還看不懂的時候,也永遠不要嘲笑和輕視。當然,更牛的做法時,下水接觸新物種。

任何新物種,都有可能就是未來的主流。你的見識,將決定你能不能讓自己也成為主流。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承認無知,讓自己成為強大的路由器

我們聊要結交優秀的朋友,要多和優秀朋友交流請教,把他們的見識轉化為自己的見識,還要抬頭好好看路,對新物種保持敬畏。

而這些前提,都需要我們擁有一種底層心態:能夠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

如果你不承認自己的無知,認為自己全能全知,那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即使有了優秀的朋友圈,你也對他們的洞見充耳不聞,看到新事物,一定會嗤之以鼻。

所以我說,承認自己無知,是一切的前提。

我們所有的見識,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一步一步搭建而來。而且,除卻個體,整個人類的文明,也是建立在無知之上。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裡說:“人類文明得以締造的整個通道,不是因為我們有知識,而是因為我們無知。”

為什麼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的無知?

這是因為我們太多人,都有“知識的幻覺”,自以為知道很多,實際上卻根本經不起推敲。這種幻覺,在非常小的事情上,也能看到。

利物浦大學心理學家麗貝卡,向本科生展示了一副車架部分組件缺失,沒有鏈條和踏板的自行車示意圖,然後讓他們補全缺失的部分。

一半的學生,都沒有辦法補全圖片。明明是熟悉的事物,卻也遠遠低於自己想像中的了解程度。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知識的錯覺》這本書裡有句話:“我們高估對事物運行規則的理解能力,即使一竅不通也篤信自己無所不能。”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無知?

認知科學家做過一個拉鍊測試,第一次讓大家給自己對拉鍊的了解程度打分,分數都非常高,沒有人覺得自己對拉鍊不了解。天天看得到,怎麼會不了解?

接下來,測試題繼續,讓大家描述拉鍊的工作原理,使用拉鍊的所有步驟。到了這步,很多人蒙圈了,說不出所以然。

最後一步,重新評估自己對拉鍊的了解。這個時候,大家才意識到自己對拉鍊的無知,打的分數大幅降低。

所以,當你篤定自己無所不知時,請讓自己試試,真正去詳細解釋這件事情,你能解釋得清楚嗎?解釋不清,那就好好聽聽別人怎麼說,看看書上怎麼講。

心理學上有個“ 達克效應 ”,指能力差,認知水平低的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完全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從這個維度上來講,能夠意識到自己無知,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能力。也可以說,真正有見識的牛人,都有能力看到並承認自己的無知。

承認自己無知,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路由器”,把所見所聞,聯結到自己的大腦中。否則,看再多的書,聽再多的牛人見解,見再多令人震驚的新生事物,也仍然無動於衷,會始終蜷縮在一個封閉性的小世界裡,最終成為時代的邊緣人。

當你能夠坦然承認自己無知的那一天起,你已經是一個有見識的人了,世界會為你開出一條路。

一個人見識越來越廣的3種跡象

吳軍在《見識》裡說過一句話:“很多時候,成敗與否取決於見識的高低,而不是簡單的努力。”

事實上,我認為,讓自己擁有見識,並在和環境的互動中,讓自己越來越有見識,這本身就是一種努力。而且,是一種更高級別的努力。

馬太福音裡,耶穌對門徒說: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擁有過人的見識,就是進入這扇窄門的入場券。

這條路上,初期路似乎沒那麼寬廣,人可能也不會很多。

這也正是窄門的意義,你願意去嗎?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