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溝通——東方家庭中的主要問題

不會溝通——中國式家庭中的主要問題

在東方有些家庭所謂的溝通,就是無休止的爭吵以及嘆息。

我們總會把家比作溫暖的港灣,然而這只是我們心中的一些期盼和願望。

現實生活中,家給我們的感覺會更複雜,

有愛,有溫暖,也有很多矛盾,爭吵,甚至厭倦。

在我們的家庭中,90%的問題都源於不會溝通。

不管是夫妻之間也好,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好,

大家要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說自話,

要麻把溝通當成宣洩情緒的一個途徑,

亦或者,為了避免矛盾激化保持表面的和諧,而用隱忍的方式迴避溝通。

01

因此,無法溝通常常成為家庭矛盾的催化劑,這會帶來很多不可預知的嚴重問題。

用控制的方式溝通

“已經習慣了父母的大家長主義了,沒法溝通,

只能順著他們,在他們眼裡我所有的事都不重要,

總說著家裡為我付出很多,壓得我喘不上氣。”

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或壓制對方,而是要達成共識。

所以很多父母其實並不懂得溝通的真正意義,

他們認為好的溝通就是讓孩子變的聽話,如果不聽,那就是溝通不到位。

這樣的溝通只會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間內心的隔閡,

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對父母逐漸喪失了信任,

那些原來可以和家長說的事情,以後再也不願意和家長分享了。

用情緒化的語言溝通

在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之間,

心平氣和的說話是一個理論上正確,

但實際上很少有人這樣做的溝通方式。

更多的人在和伴侶交流時只想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你總是不洗碗不掃地,什麼家務活也不做,這日子真懶得和你過了。”

“讓你做個什麼事總是拖拖拖,對我說的話一點都不上心!”等等。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將這種情緒化的溝通方式稱為暴力溝通,

而薩提亞把這樣的溝通定義為指責型溝通模式,

這種類型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感受,習慣於攻擊和批判。

“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麼搞的”是他們的口頭語。

在感情中,雖然我們更關注出軌、家庭暴力等重大的問題,

但實際上日常挫折對感情的傷害程度

要遠大於那些重要的問題,

並且,長年累月的日常挫折所積累的不滿和對抗,

也是引發出軌等重大家庭變故的原因之一。

用冷漠和迴避的方式拒絕溝通

雖然爭吵是一種不好的溝通方式,

但比爭吵更嚴重的是冷漠和無話可說。

在談到家庭的問題時,有一個概念叫冷暴力,

它的特徵是沒有語言和情感上的溝通,

對對方一切持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盡可能的將雙方的互動降低到最低限度。

雙方就像一個隱形人一樣,

明明就在你眼前,但是卻感覺不到對方的存在。

02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

對溝通在意識上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

很多人經常把溝通簡單的理解為說話,認為兩個人只要談話了,那就是溝通了。

也有的人理想化的人認為,家人是最懂自己的人,

因此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不需要多說什麼,

對方就應該能猜出自己的心思,

而主動溝通就是一種“不夠愛的表現”。

當人們對溝通不重視的時候,

就會根據以往的經驗組織模式自動化去應付溝通中的問題,

缺少反思的意識,一旦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

要麻通過指責別人來推卸自責,要麼通過拒絕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抗拒。

身份角色的不對等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注定是不對等的,

父母更多會處在一種掌控的角色,

而子女更多會處在一種被照顧,被掌控的角色,

即使再講究平等觀念的家庭,也無法消除這種客觀上的不平等。

男人和女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關注的視角是不一樣的,

男人多是理性動物,更關注邏輯和怎麼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而女人則更偏向於感性,溝通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情感上的認同和溫暖。

這樣的一種不對稱,很容易造成一些溝通中誤解。

03

那麼,在家庭溝通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改善這種狀況呢?

建立對溝通正確的認識

溝通的目的不是說服,更不是控制,

而是讓雙方達成共識,建立認同,從而讓關係的鏈接進一步加深。

這既是溝通的定義,也是溝通的原則。

學會深度傾聽

所謂深度傾聽主要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在溝通中,聽比說要重要的多;

二是我們不僅要聽對方在說什麼,更重要的,

是覺察對方話語中表達的情感、需求和期待等問題。

深度傾聽會起到一種“共情”的效果,

讓對方感覺到被重視,被信任,從而更容易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學會與家人好好溝通,這樣才會增加親人間的感情,

讓生活更加的幸福美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toutiao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教養小技巧 別用「為你好」情緒勒索

教養小技巧 別用「為你好」情緒勒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家長自己太累或狀況不好時,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把家人拖下水。年輕的父母在各方面的責任均日漸加重,沒有時間、也不會想到要照顧自己。一天忙下來,回到家通常已經很累了。拖著疲憊的身心面對小孩,實在沒太多力氣停下來,好好聽他說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事情,或陪他玩自己沒興趣的遊戲。

身體覺察 讓疲累的身心重獲能量

慣性疏於照顧自己的情況下,親子與夫妻間的關係都悄悄地越來越緊繃,而越緊繃的關係只會產生越多的對抗與拉扯,相互支持與體諒越來越遙遠。學習正念後,才誠實地發現,原來自己疲憊時容易不耐煩,也容易不自覺地遷怒,即便我百般不願如此。原來,身體能量的低落會大量拉下心理的承受力。

漸漸地,很疲憊時我會運用坐捷運或公車回家的空檔,進行觀呼吸練習,或回家後先躺十至二十分鐘做身體掃描小憩片刻。這些簡單的練習,讓疲憊的身心重獲能量,對家人的愛就不會包在火球裡。當愛包在火球裡時,家人感受到的是火,而不是愛。正常人不是逃開,就是回敬更大的火。正念練習,讓我慢慢學會自己熄火,而不再潛意識地希望或等待他人來幫我熄火。然後,給出去的愛,就是愛。

不被情緒勒索後 才能找到好的教養策略

家長內在的擔憂與焦慮真的很多,尤其是華人的家長,通常會過度擔心孩子健康、學習、同儕、社會影響等。過度的擔憂很容易轉化成不信任,對孩子不信任,也對環境不信任。不信任導致過多的干涉,孩子自己的責任感於是漸漸削弱。過多的擔憂也可能給孩子太多指導,沒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自由探索,沒留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給孩子嘗試錯誤。

當發現到對孩子產生擔憂焦慮時,練習停下來觀察一下自己,這樣的擔憂是有需要的嗎?多少成分建構在事實上、多少建構在假設或想像上?這擔憂是來自我個人的議題、夫妻的議題、孩子的議題、環境的議題……這擔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是否需要找人討論一下?

先照顧好自己,讓身心回復平衡後,再想想可以或需要採取什麼行動。也許,什麼行動都不做,安住再觀察是最好的策略。也許,需要協助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也許,需要找老師討論。不同的可能開展於覺察與平靜中。

「為了你好」字句 易造成情感勒索

對情緒的覺察,在不爽時的遣詞用句也會比較留心,例如以前常說:「我這樣是為你好。」或者「我這麼辛苦不就是為了你。」總以為這樣說可以讓孩子體諒我的辛勞或用心,後來才發現這對孩子而言,這些話可能是很沉重的情感勒索,反而導致孩子完全失焦或內心深處的抗拒。

因此家長勿因自己的不安、擔憂、恐懼,而給孩子過多的情感或情緒負荷,或者框限孩子的未來。老實說,這是家長需要修練的功課;而修練此功課的家長,第一位獲得釋放與解救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查看原始文章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