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以訂做一個baby?跟孩子談基因論戰,更強調理解、包容每個人的不同
在中國大陸,編輯基因的科技,從實驗室研究變成了具體的人體試驗。基因編輯研究除了被用來預防或治療生理疾病,技術上也已經可以預測人們的心理健康、行為和日後成就。在呼籲別濫用科技挑戰倫理與人性的論戰中,暖心科學家給了人類最中肯的建議……
中國大陸科學家賀建奎在11月底宣布,已經有一對基因被編輯過的雙胞胎誕生後,引起舉世譁然。
賀建奎指出,這件事讓他引以為傲。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天生得以對愛滋病免疫。而且,第二個基因被編輯過的胚胎也已經在懷孕中,只是還在初期,需要觀察是否穩定。
「訂做一個健康寶寶」,看似是許多父母的期望。在今年中皮尤研究(Pew Research)的調查發現,7成2的美國人可以接受改變嬰兒的基因,以治療先天疾病;超過6成可以接受以此降低未來罹患嚴重疾病的風險。賀建奎自己說,如果他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他也會去嘗試。
但是抨擊的炮火從世界各地發射而來,而且更猛烈。各國不同的學者、科學家、醫生、基因治療專家紛紛指出,這樣的實驗違反倫理、道德,沒有全面考慮對嬰兒可能的後遺症、基因突變或意料外的風險、可能傷害其他基因等問題,不夠嚴謹就變成了人體實驗、不負責任……。「這是一個可怕的例子,即使是對可能造福社會的科技,也有不應該做的事。我希望永遠不再發生!」近期廣受台灣媒體報導、研究基因科技的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博勞德研究所(Harvard and MIT Broad Institute)的劉如謙(David R. Liu)告訴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真的走出實驗室與目前用於治療的領域,結果真的有可能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後果遠超過人們可以想像。
基因影響了人們90%的生理特質與50%的心理特質與行為發展。
基因有如未來的算命師
《華爾街日報》近期的報導,就綜合英國與美國南加大、杜克大學的研究指出,基因除了影響生理疾病,也被發現跟許多心理疾病、甚至人們的行為、日後的發展有關。人們90%的生理特質來自基因,50%的心理特質,例如個性、心理健康、認知能力、甚至精神異常等,則跟基因有關。
而且,當今的技術也已經可以分析、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預測或解釋一個人的智商、教育程度與成績、是否會酗酒、伴侶選擇、恆毅力、事業成功、社會流動能力、財務規畫能力等行為。基因有如未來的算命師!
換句話說,訂做一個包含生理、心理特質、夢想中的孩子,在技術上可能是可行的。人們要自省的是,這不是科學議題,而是廣泛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各國還沒有相關法規規定可以、或不可以做什麼。
也因為後果難以想像,科學家們非常致力避免這些技術在現實生活中被濫用。
在一片論戰中,做為父母的一般大眾,又應該怎麼面對與自處?如何跟孩子談基因問題?
與其修改基因,不如著眼預防
今年才出版的《藍圖:DNA怎麼塑造了我們》(Blueprint: 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作者、同時也是心理學及遺傳學家的普洛明(Robert Plomin)指出,如果這一天來了,與其要修改基因,不如著眼在幫助人們如何預防出生後會面臨的問題。
例如,他本身有容易肥胖的基因,他就將這一點轉換為終生對抗啤酒肚的動機。對於有酗酒基因的人,更要對他耳提面命,以及避免酒後的危險行為。先天理解認知力較弱、學業成績不好的人,則需要更有耐性的教導與更認真的學習。
更重要的是,基因雖然影響了人們90%的生理特質、50%的心理特質與行為,但最終仍無法決定我們的命運。後天的環境、教育、努力,都是人們可以著眼的重點。
關於基因,普洛明最暖心的建議是,了解基因對人類的影響,讓我們知道,許多人有不討喜的一面、或是我們自己的弱點、或成功、失敗,可能是基因使然,情非得已。與其抱怨、責備,大家更要彼此理解與包容。畢竟每個人天生就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