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高中生林嘉文自殺,請別再叫他「史學天才少年」

這是一個令人非常悲痛的消息。三天前的2016年2月23日晚,一邊備戰高考,一邊出版兩本史學專著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樓自殺。他出生於1998年5月,離世的時候,還不到18歲。

林嘉文先後出版有《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並被著名歷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贊“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生也達不到”。林在遺書中稱“我要承認我對歷史研究的日久生情”。

他並非一些人認為的“肯定非常孤僻”。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父親在一所法律 院校工作,他看起來很陽光,學習成績也很好,當初因為喜歡看央視的《百家講壇》節目而對歷史研究產生深厚興趣。媒體采訪西安中學校辦負責人,對方稱雖然學校知道他患有抑郁症並在服藥,但林“在校期間表現都很正常”,學校為他的專著舉辦座談會,當有人對他的觀點持不同意見時,林同學並沒有表現出焦慮或反感等什麼異常。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夏令營中,他還被評為優秀營員。北大正是他的目標大學之一,所以一切看起來都似乎順風順水。

林的去世正在被廣泛關注。而這幾天,媒體或社交網絡上,對這位早逝的孩子,大都冠以“史學天才少年”的稱謂。我們想說,請別再這樣稱呼他了,這有悖於他的遺願,同時也將“天才”窄化了。

林嘉文在遺書中稱“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像對江緒林(2016年2月19日自縊的華東師范大學青年學者)一樣,那種行為挺卑劣、愚昧的。”

“史學天才少年”正是外界不由自主借題發揮的第一個概念與稱謂。是的,不由自主——現在的中國,

“天才”這個詞有被泛濫的趨勢,任何一個在某方面表現出與眾不同才華或技能的人,不管人家答應不答應,立馬就被稱之為“天才”了。更何況,像林這種,小小年紀,已經出版了兩本史學專著了——我們習慣拿別人看得見的成績評頭論足。

然而林在遺書稱“我的兩本著作爛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對我的學問有信心。“前半句自然有謙卑和學無止境的意思。於是又會有人說,憑一位17歲少年的學問“一般的博士也達不到”,也足以稱之為“天才”了。

且慢。仔細讀一讀林之前寫過的文章,和最後的遺書吧,他從不以自己的博覽天下、知識淵博而覺得是一種特別才能,正如他說現在的一些中學生“只會學習,不會研究”一樣,他值得同齡人借鑑的,首先是對所感興趣進行探索和研究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才是一個人了解世界、建構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最重要的法寶。

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與此同理的,便是憑一個人特別是少年才俊知識淵博、出版專著這種外在的才華急匆匆冠以“天才”的名號,這樣的輿論和習慣,只會讓我們對“天才”的理解浮於表面。

另一方面,中國人對“天才”的理解,也多是技能方面的、少年商學院兩周年國際教育沙龍上,我們請到的研究猶太教育的周穎老師的一點分享,我覺得很受啟發。她說:

猶太人有一個“天才教育體系”,在他們心目當中,什麼是天才?至少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精神和品德上的天才,第二類才是我們所說的在各種領域上的卓越技能或特殊天分。在猶太人的心目中,如果一個孩子天生具備了非常好的精神和品格,他就是天才。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和教育界朋友去思考的。我們會這樣看我們的孩子嗎?又或者說,當所有的老師都說你的孩子沒有什麼優點,就是善良,我們很多父母是不願意接受的。我們更願意聽到的是什麼——他學習好,他的分數高。

可精神和品德才是猶太人心目中認可的天才的第一位。他最注重的是一個孩子要具備善良的天性。所以他們的教育沒有那麼功利性。所以很多孩子,只要他天生善良,就會被珍惜(點擊閱讀《猶太媽媽的三重角色,竟是天才教育的根基》)。

我讀林嘉文同學的遺書,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段話:

連小小的中學裡也處處是濃厚的政治氣息(舉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學樓內教師辦公室靠走廊的的門窗無不是人為地被用紙貼上或用櫃子擋住,或者干脆辦公室靠走廊一側就沒建窗戶,而學生教室卻可隨時被人從窗戶向裡一覽無余,這就是種顯而易見的對等級氛圍和身份權利差異的暗示,套用周振鶴先生的概念,可謂之校園政治地理學。可嘆很多老師從沒意識到過他們這種不自重,用寡鮮廉恥評價毫不過分,因為他們一面對自己享有的這種特權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卻大量抱怨著中學老師社會地位、收入、學校裡面領導的官僚化作風,卻不反思自己)……

我不認為這是“厭世”的表現。在我看來,林嘉文最可貴的品格,除了有一套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再便是,他將歷史研究,和當下的世界,建立起了關聯。他是一個非常敏感也非常善良的孩子,他希望這個世界是好的,而這個“好”並非是烏托邦式的好,而至少是應該從歷史當中吸取點滴教訓,而勿一邊發著牢騷,一邊卻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

太多的一直以來習以為常地“天才”窄化了。所以,當我看到媒體上,微信朋友圈裡,到處都用“史學天才少年”來形容林嘉文時,用一句未必恰當的話來說,我總感覺那多少有點大眾在用一種褒獎的方式“娛樂”林嘉文的味道。真正的悼念和懷念,不是給逝者多大的榮譽,或戴多高的帽子,而是認真地去細數,他短暫的生命裡,那些看似平常、串起來成為珍珠般品格的諸多細小之事。

願林嘉文同學安息。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